close

[背景]

在台積電擔任IT工程師隸屬於EMITD部門,負責開發程式。工作內容主要負責後端存取資料的程式。公司內部分工非常的細,每個單位都有主要負責的方向,因此,寫了非常多類似程式的經驗,換句話說,待到某個時間以後,會發現寫得程式都差不多。待在公司約2年的時間,單位裡走了2位工程師(一位內部轉職),換了2位副理和1位部經理(因部門組織輪調的關係),來了約6位的工程師,所以一下就成為相對資深的工程師。公司裡面年輕的工程師比例偏高。公司光IT人員大約就有3000多人,據說人數是僅次於RD

 

[公司IT氛圍]

公司裡面重視績效評核,會直接影響分紅,級距之間約可差距到10%,也正因為績效評核非常重要( i.e.就是績效報告裡可以寫很多東西,證明自己做了很多事情可以跟長官報告),所以公司步調很快,很多事情會突然冒出來,從各單位發起到所有IT單位。感覺上,很多專案根本是為了做而做,其專案評估的效益,只是畫大餅當參考用的,多半都知道這只是為了考績、為了升官,而去找事情做,就會發現每過幾個月開發工具或平台就要變,就要移植到新的環境,又或是有新的規則要遵守,原本可以走的路變成不能走,每次都要去適應新的東西。

 

[主管]

我遇到三種主管:

1. 比較急性子會管得事情非常多,還有可能會丟不合理的要求

2. 做事是大方向策略性的,不會管道瑣碎的事情

3. 有得是會非常非常的盯工程師,就跟助理教授一樣,急需升等,所以就會非常累

通常遇到第一種和第三種工程師會比較辛苦些,遇到第二種通常是運氣好。公司因應這種主管跟工程師不對盤的情況,有提供內部轉職的機制,當然,這種成功配對也是要靠運氣和時機的。

 

[工作情形]

公司裡面的角色,可以分為幾種,

1.接需求的IT人員,簡稱 33

2.程式開發IT人員,簡稱 31

3.把程式開發員的程式放到Production的人員,簡稱Site

4.使用者,簡稱 User

5.經理人,簡稱 Mngr

6.其他IT人員,簡稱 IT

 

大約有幾種工作模式

  • User <-> 33 <-> 31 <-> Site

User33談需求,33分配給31們事情並排定時程,31要跟Site開會報告上線

  • User<-> 31 <-> Site

User31談需求,31排定時程寫完程式,31要跟Site開會報告上線

  • IT <-> 33 <-> 31

IT其他單位推新的開發工具,新的規則要被遵守或使用,33會通知31擬定一些完成的時程

  • IT <-> 31

31有平台開發的角色的時候,IT人員想使用平台,就必須要跟31問平台如何使用

  • Mngr <-> 33 , Mngr <->31

Mngr有要做的事情,直接指派事情

 

綜觀以上,公司的IT是非常龐大的組織,以上事情都有可能互相重疊,工作步調非常快,需要有很好的抗壓性、溝通能力和處理事情的手腕,不然自己就會做得非常的辛苦。基本上一個原則,不該是自己負責的事情就不要去做,要分清楚角色和責任。

 

[結論]

最後,公司裡面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立場,以上是以開發Team的角度。每個人個性不同、想法不同,要成功把程式上線,都要經過無數的溝通、說服、施壓、Review、和流程,所以說為了上線,披荊斬棘也不為過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台積電 TSMC 工作心得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C 的頭像
    KC

    Programmer in Taiwan

    K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